2022-07-18 - admin
《论语》中的这种说法,固然普遍为后儒所接受。
荀子说,人之所以为人者,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,以其有辨也[3],所谓辨是指人的理性思维功能。有分者,天下之本利也[9]。
分的社会目标就是要做到贵贱有等,长幼有差,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[10],使欲必不穷乎物,物必不屈于欲[11],使人的欲求矛盾得以适度调节,从而缓解社会纷争,避免出现社会危机,这样,社会就会出现一幅庶人安政……君子安位[12],主相臣下百吏各谨其所闻,不务听其所不闻。对人来说,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,都是在人的理性思维和社会意识支配下的行为,而动物则不具备这一点。这种观点在现在看来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。二、明分使群:人的欲求与物质匮乏之间的矛盾冲突及解决方式 从荀子对人性的规定看,人性是恶的。这种思想观念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,春秋时的史墨就说过社稷无常奉,君臣无常位,自古以然[20]。
苟怠惰愉懦之为见,若者必危。第三层次是人的政治权力需要。若这是发乎内心,而非刻意造作的话,则就是仁的完美体现,故孔子许可子产为仁:人谓子产不仁,吾不信也。
由此可见,孔子是把仁高标为人格完善上的最高境界的,以这种最高的标准衡量,绝大多数的人,尽管有种种优点与美德,但毕竟尚与仁隔有一线,只是得仁之一隅——如忠、清、刚、真,内自讼而终究非仁之全体,更非仁之本质。故老子有云:善人者,不善人之师。如自己的学生子路、冉求、公西赤等人,虽然各自具有治其赋为之宰与宾客言等突出才能,但是,依然是不知其仁。后世张载所道的民胞物与,可谓是对孔子这一精神的异代传承。
然而穷本溯源,开启品题人物时代风气的,乃是儒学的创始人孔子,而《论语·公冶长》篇,则是孔子品评人物的言论荟萃,它不但反映了孔子知人识人的睿智而独到的眼光,更体现了孔子有关做人的基本原则、价值取向的理性立场与主张。这里,孔子由衷抒发了自己的远大志向,愿老者养之以安,朋友相与以信,少者感怀以恩。
生也有涯,学也无涯,一个人再是优秀,也有他的不足,也有他的软肋。在古今人物中,孔子则认为郑国的子产要高于一般人,已可谓近仁。但是,由于其敏而好学、修德不辍,因此,在人格的塑造上,在德性的养成上,在品行的完善上,颜渊都几乎达到仁的要求,在这一点上,连孔子都谦逊地表示自己尚有不如其之处:弗如也,吾与女(子贡)弗如也。善于学习的人,总能近取譬,能够虚心向他人学习,见贤而思齐,立懦而警顽。
唐太宗曾经说过:以铜为鉴,可以正衣冠。孔子高度认同伯夷、叔齐的完美人格,将他们引为自己终身心仪的人物,最重要的理由之一,就是伯夷、叔齐能够做到包容宽恕,伯夷、叔齐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(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) 在仁这个最高原则的统辖、指导之下,孔子通过对人物的品题评说,表达了践行道义,完善人格的具体努力方向: 首先,要虚心好学,博容兼取。
这其实全面体现了孔子仁民爱物、天下为公之博大胸襟。第二,见贤思齐,包容宽厚。
孔子曾明志自勉,这就是颜渊、季路侍章所载的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而后者则可以达到进退有度、大智若愚的境界:邦有道则知。
理由是,子产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,做到了几乎尽善尽美的地步:有君子之道四焉:其行已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养民也惠,其使民也义。孔子充分肯定品题对象的优点,但是他却从不轻易地许人为仁。《公冶长》篇共计二十八章,皆在品题人物。为此,孔子高度评价孔文子,认为他被谥称为文,关键在于孔文子做到了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这一点。他人是自己的镜子,自己可以从他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优点或缺点,提醒自己坚持对的,警示自己避免错的。孔子强调,这种见贤思齐的努力,不可以虚应故事,而必须是真正发乎内心。
孔子肯定弟子南容,推重卫国大夫宁武子,就是因为前者能够做到邦有道,不废。第三,志存高远,进退得宜。
两人政治智慧皆炉火纯青,出神入化。应该说,孔子这么说,是有其深意存焉:人格完善、品行修养决非寻常,它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过程,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,这样,个人在道德修养上才不会浅尝辄止,稍有进步就自鸣得意,稍有成绩就固步自封,而永远保持谦虚的态度,永远致力于对仁的追求,活到老学到老,不敢有丝毫的满足,不敢有丝毫的懈怠,此即所谓取法其上,方可以得乎其中。
这就要求明白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的基本道理,具有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,能够宽容对待一切人与事,包括曾伤害过自己的人。(《道德经》第二十七章)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,在中国古代,品题人物、评骘人物成为了人们普遍热衷的做法。
当然,江湖风波恶,始信行路难。以人为鉴,可以知得失。匿怨而友其人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由此可见,孔子品题人物只是形式,其真实的涵义是揭示自己的价值观、人生观,抒发自己关于造就完美人格的理念与方法,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。
这一点,无论对自己的门徒,还是其他古今人物均是如此。又如,他可以表彰尽忠于楚国公室的令尹子文为忠,不与逆臣为伍、不与浊俗同流的陈文子为清,但当弟子询问此两人仁矣乎时,他的回答却是未知,焉得仁。
其仁者之襟怀,实令人高山仰止。这种恭、敬、惠、义之美德懿行,无不通于仁。
来源:中华读书报 进入 黄朴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理想人格 论语 公冶长 。孔子还认为自己有所造就、略有虚名,并非是简单地做到忠信这一点,而是自己的好学精神要稍胜普通人一筹: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学也。
理想人格的造就,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这中间自身的好学不倦固然是前提条件,但如何学之有效、事半功倍,却是大有讲究的。其所评说的人物,除了孔子本人和未具体指名的所谓吾党之小子之外,一共有二十四人。孔子的清醒,于此可见一斑。这其中孔门弟子十二人,其他古今人物十二人,正好一半对一半。
当然,孔子认为,要做到包容宽厚是非常不容易的,知易而行难,非仁者不能为之,故其弟子子贡振振有辞表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,吾亦欲无加诸人时,孔子他不客气指出子贡无加诸人的宣示是空口说说而已,在实际生活中根本做不到:赐也,非尔所及也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品藻人物,更是盛极一时的社会风尚,月旦评风靡天下,刘劭《人物志》洛阳纸贵,就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象征。
在孔子那里,仁是道德伦理中的最高范畴,这一点,在人物品题问题上也有非常突出的体现应该说,孔子这么说,是有其深意存焉:人格完善、品行修养决非寻常,它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过程,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,这样,个人在道德修养上才不会浅尝辄止,稍有进步就自鸣得意,稍有成绩就固步自封,而永远保持谦虚的态度,永远致力于对仁的追求,活到老学到老,不敢有丝毫的满足,不敢有丝毫的懈怠,此即所谓取法其上,方可以得乎其中。
在孔子那里,仁是道德伦理中的最高范畴,这一点,在人物品题问题上也有非常突出的体现。在古今人物中,孔子则认为郑国的子产要高于一般人,已可谓近仁。
今晚800 | 涌泉街片区保护更新项目:留住老街味道 再现历史风采

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:用户狂喷、天猫先急眼了?
【视频】会理:百亩花田绽放 游客纷至沓来

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:用户狂喷、天猫先急眼了?
4638亿元!四川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去年营业收入实现较快增长

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:用户狂喷、天猫先急眼了?
一波轰轰烈烈的升温北上,本周真的要暖了!

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:用户狂喷、天猫先急眼了?
西昌阳光学校“一米阳光”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

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:用户狂喷、天猫先急眼了?